top of page
女孩和鯨魚動漫

從鯨魚的歌聲出發

踏上聆聽之旅

深潛海底的魔幻歌手:座頭鯨

你聽過鯨魚的歌聲嗎?

如果你曾在仰望「愛河‧愛之鯨」時掃描QR Code、聆聽語音導覽,該會聽見某一段落,出現一聲奇特而魔幻的叫喊與迴音。

上個世紀,生物學家羅傑‧潘恩博士(Roger Payne)就曾整理1950年代美國科學家駐紮百慕達時意外捕獲的鯨魚叫聲。他發現,這些錄音中的鯨魚叫聲帶有規律的重複節奏,且頻率幅度可達將近4000赫茲之差(接近88鍵鋼琴中,最低的C到最高的C),就像在唱歌一樣;比對樣本,研究團隊更發現不同地域的鯨魚族群有各自獨特的規律。座頭鯨的歌聲,堪稱動物界最長且最為複雜的歌曲。

這些錄音以《座頭鯨之歌》(Songs Of The Humpback Whale)、《深海之聲》(Deep Voices)兩張黑膠唱片出版,為世人開拓了聆聽的深度,也相當程度地遏止當時興盛的捕鯨行為。

▲ 1950年代,百慕達海底錄到的座頭鯨之歌《深海之聲》

▲ 藍鯨的叫聲則非常低沉,約15至40赫茲,

  比人耳所能聽見的最低頻率20赫茲還低

科技發達的今日,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(NOAA)與Google合作,透過AI機器人學習處理了長達17萬小時的音檔,從海洋的各種聲響中析理出座頭鯨的叫聲、做成視覺化的聲譜圖,並將成果上傳為「Pattern Radio: Whale Songs」計畫。當科學家們藉由這些叫聲研究海洋生態、鯨豚習性並持續尋找座頭鯨唱歌的原因及歌聲結構的意義,來自各國的海洋學家、聲音生物學家、音樂家導聆,讓人們在家裡就可以探索這些歌聲。

Pattern Radio.jpg

▲ Pattern Radio: Whale Songs 計畫介面

大多種類的鯨魚居住於半深海區,懸浮物質及浮游生物的干擾,讓陽光不易穿透;聆聽聲波回音成為他們聯繫同伴、辨認空間位置或逃避敵害的主要方式,也發展出適合深海水壓及水質的聽覺器官。

 

相比於海底世界的晦暗無光,陸地上的視野明亮許多,人類更是隨時都接收到多元的視覺刺激。視覺感官的蓬勃、書寫文化的流傳(特別是文藝復興以來的印刷術及透視繪畫),讓視覺文化成為當代人類感官的主流;相較之下,稍縱即逝的聲音很容易被忽略、或被認為微不足道。若能像深海中的鯨魚一般,用聽覺認識世界,該會是如何驚奇的體驗?

 


打開雙耳,聆聽聲音的風景

 

「我從來不曾用這樣的方式聆聽水流的聲音──如此密切地注意它的音樂。『只要移走一顆石頭,你就可以改變溪水流動的音高,』戈登說。於是我從水中拿起一顆鵝卵石,原本明亮的和弦驀然晦暗了些,並出現一絲之前沒有聽過的嗡嗡聲響。」

──凱瑟琳‧摩爾(Kathleen D. Moore)《如沙沖岸的寂靜》

 

世界是個眾聲喧嘩的場域,但許多聲音,需要靜下心,「清耳」聆聽。聲音生態學家戈登‧漢普頓(Gordon Hempton)說,「寂靜其實是一種聲音,也是許多、許多種聲音。我聽過的寂靜,就多得無法計數。草原狼對著夜空長嚎的月光之歌,是一種寂靜,而牠們伴侶的回應,也是一種寂靜。寂靜是落雪的低語,等雪融後又會化成令人驚訝的雷鬼節奏,琤琤琮琮地讓人想聞聲起舞。」

 

聲音工作者、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從一顆看似寂靜、實則可以和溪流、浪花激盪出各式旋律的石頭觸發,走入山野,聽大自然說話。長達17年聽山、聽海、聽日出與夜晚的經歷,讓她領悟:「當我們能回到自然中學習聆聽,欣賞寂靜,我們將會打開這個感官,讓自己更貼近真實,並願意為這樣的真實而改變自己。」

在台灣,有一群田野錄音師、聲音藝術家,拿著麥克風到各個城市、鄉鎮聚落及山林、海岸,記錄當地的聲音。鄉間山區,有每一種鳥類獨特的鳴叫、小溪流過溝渠的聲音;遼闊無涯的海岸,浪濤在大洋蓄積能量的湧動、奮起一躍往岸上的岩石拍打,再「唰」地慢慢消退,形成周而復始的規律。

▲ 森林聲景。錄音來源/姜博仁

▲ 宜蘭南澳海濱。錄音來源/范欽慧

▲ 啄木交響曲。錄音來源/姜博仁

▲ 苗栗魚礁。錄音來源/台灣聲景協會

這些聲音編織成的風景,由加拿大作曲家薛佛(R. Murray Schafer)系統化為「聲景」(soundscape)的概念,並探索聲景的音調、音色、音量、旋律、質地、節奏、……,提供我們聆聽、認識聲音的方法,也開展了往後對聲音文化的關注。

 

薛佛在《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》中引領我們,從自己身邊的聲音開始聽起:

❖  拿一張紙,寫下你聽到的所有聲音。

❖ ​ 試著為這些聲音分類。

   它們分別是由大自然、人類、還是機器發出的聲音?

   哪些是你自己產生的、哪些又是其他人產生的?

   這些聲音是持續的、重複的、或是只發出一次?

如果你正悠閒地在家裡客廳的沙發上滑著手機,身旁可能是電風扇規律放出的風聲;如果你正坐在電腦桌前,仔細聽,該會聽到電腦主機的運轉,時快時慢,甚至是陽台洗衣機脫水時,水花碰撞衣物的聲響。一段時間後,你會發現,這些從前不曾注意到的聲音作成了一首「電器交響曲」,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上演。

走出戶外,景致更豐富了,除了夏日加了延長記號的蟬鳴、鴿子與喜鵲斷斷續續的叫聲、微風不時拂過樹葉,還有街道上呼嘯而過的汽機車(早晚通勤的時段,聲音特別活躍,還會隨著紅綠燈的轉換形成某種韻律)、便利商店自動門開啟時的音樂。

 

選個天氣晴好的日子,去到海邊或山林吧。敞開心房、用聽覺認識人與自然的生態,我們將能和世界建立新的連結,而在聆聽各式聲響編織成的風景時,離自己更近一些。

延伸聆聽
❖  座頭鯨歌聲Pattern Radio   https://patternradio.withgoogle.com/ 
❖  台灣聲音地圖         http://www.soundandtaiwan.com/soundmap/twmap.html
❖  世界聲音地圖         https://aporee.org/maps/
 

延伸閱讀
❖  范欽慧(2015)。《搶救寂靜: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》。台北:遠流。

❖  R‧莫瑞‧薛佛(2017中譯版)。《聽見聲音的地景: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 》。台北:大塊。
❖  聽的風景-吳燦政的聲音地圖  https://arttaiwan.com/artistmap05/

撰文│Emily Jia-Wei Hu

發表日期│2020 年 06 月 05 日

bottom of page